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

一分鐘閱讀 -- 《清貧思想》作者: 中野孝次(日)

顏回“一簞食、一瓢飲,在陋巷”、陶淵明有清貧的實踐、君子固窮的格言、中國文人士大夫淡泊明志的訓誡等無不滲透著清貧思想的精神精髓,傳統中國人民同樣存在崇敬自然、順從自然的情懷以及杜絕浪費、愛護自然生命等道德風範。

作者引述《徒然草》所舉的人間生活的基本條件,認為四者不缺即為富,缺為貧,過為驕:

細思之,人身不得已而為者,乃食、衣、住也。人間大事不過此三者。不饑、不寒、不畏風雨,閒適度日,人之樂也。然而,人皆有病。罹病則其苦難耐,不可忘醫療。前述三者,加上醫藥,則為四。此四者不能求得,是為貧;四者不缺,即為富。要求四者之外,即為驕。以此四者儉約為生,誰曰不足!(《徒然草》第123段)

“人一如果被物質所控制,就会整天在头脑里计算只有購買、佔有、消費、廢棄等觀念,思想如何让财产更快、更安全地增值,对家族亲人会变得形同陌路人,又成为金钱的附庸,就不可能得到內心的真正充實”,"对社会公益事业更是袖手旁观,绝不会主动关心。",“幸福的生活必須要有和物質生產不同的人生原理”,“為了達到真正的富足,也就是內在精神的充實和滿足,我們有必要重新評估所有欲的限定和一無所有的自由等論點”

為了不被閉鎖在狹隘的自我封閉的大牆內,不被世俗的欲望和執著所拘束,人必須將所有的物質減少到最低限度,讓自己的肉體與自然共同盛衰枯榮,從而感到到自我之外的永恆的宇宙生命。

愛花、愛鳥、欣賞著青草嫩葉等等,以自然物作為精神的寄託,被自然的偉大感動著,從中尋找精神自由的源泉。市井大眾同樣擁有對大自然的愛,日本的房屋是開放式的,家中狹小的庭院往往種植著許多灌木、草、盆景。對自然的喜愛淨化著人們的心靈。

傳統文化中受清貧思想影響著的日本人對大自然有著天然的崇敬。日本關東地區的農民有“殺物”一詞,每當因故沒有讓作物完全成熟,中途就不得已地將之廢棄時,就會說這是殺物。在他們心裏,確實覺得眼前的農作物也是活生生的生命體,自己是在屠殺生命。

回應:現今社会,少見絕對貧窮,對於《 墓碑:中國六十年代饑荒紀實》的反思大飢荒實況,人吃人,会否出現?(太 24:7 );至於《窮得有品味》與《清貧思想》是个人清貧樂道的美德,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。(羅 12:17)對於對別人的貧窮卻應予愛心的關懷(太25:35),自己省下一點可補別人一些不足(林後 8:14) 。清貧的生活使心志單純反而更見心靈富足(太5:3)、放棄物慾(彼前 4:3) 、愛護自然的心(利25:5)能使生活簡僕,減少與人比較....「不饑、不寒、不畏風雨、不醫藥」是恩典也是富足。

來源:香港電台一分鐘閱讀 2010-07-04 貧與窮
http://programme.rthk.org.hk/channel/radio/player_popup.php?pid=4692&eid=111712&d=2010-07-04&player=media&type=archive&channel=radio1#

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book/2003-12/10/content_1224113.htm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